近日,《第一财经》报道了《从夯实基础到做强基层的迭代升级——宁波通商银行持续提升基层支行竞争力》一文,着重报道了我行总行党委精心部署下,各分支行始终坚持“三服务”宗旨定位,围绕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不断创新工作方式,积累良好实践,形成典型案例,打造特色支行,不断为建设小而精、小而优、小而美的专业“心”银行夯实基础。
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达,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重要地位,是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作为新生的中小城商行,在竞争激烈、利差收窄、发展分化等困难和挑战叠加的复杂经营环境下,宁波通商银行充分认识到,稳健经营和特色发展是“生命线”,必须深入县域、扎根基层、广泛延伸发展触角,夯实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。自2018年以来,就立足固本强基,开展“两基”管理提升行动,重在提升全行量、价、险、效、资等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水平。2024年以来,大力加强分支行基层机构建设,着力提升分行管理部门“腰部力量”和支行经营单位“市场竞争力”。近日,总行召开支行主要负责人座谈会,进一步吹响加力提升基层竞争力的“号角”。在总行党委精心部署下,各分支行始终坚持“三服务”宗旨定位,围绕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不断创新工作方式,积累良好实践,形成典型案例,打造特色支行,不断为建设小而精、小而优、小而美的专业“心”银行夯实基础。
围绕“两基双效”提升,持续打牢发展基础,全面布局增强内生原动力
该行清醒认识到,重点在基础,关键在基层。自成立以来,就将基层支行作为服务区域客户和当地经济的重要“窗口”,支行也为支持实体经济和推动自身稳健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。2025年以来,为进一步夯实行稳致远的发展基础,不断增强对客户、对社会、对股东、对银行、对员工的多重价值,全行在加强新一轮基础和基层“两基”管理基础上,积极开展效率和效益“双效”提升专项行动。为深入推进“两基双效”提升,总行以基层支行机构为“突破口”和重要“阵地”,出台提升支行竞争力、夯实基础能力建设指导意见,要求深耕本土、夯实根基、提升水平,实现特色化、品牌化发展,做到上规模、创特色、树品牌,为银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支撑。
在总行党委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下,各分支行立足深耕本土,认真贯彻落实,提升差异化发展能力。支行明确自身定位,充分发挥作为总行战略业务落地重要载体、服务零售客户主要阵地、加强与区域党委政府及当地监管部门联系主要纽带的作用。支行积极践行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理念,以区域经济要素禀赋、产业特征为基础,突出“三金”战略业务融合发展,重点支持辖内实体经济发展与中小微企业。其中,郊县支行重点深耕区域内特色产业与重点园区,服务中小企业和居民,与区域内党政部门、监管机构等加强建立联系沟通。城区支行以市区企业与居民为着力点,大力拓展周边园区、商户和零售个人客户资源,提升银行品牌影响力。
为切实推动支行竞争力提升,总行因地制宜、综合施策,推出以指导意见为基础的建设标准和系列举措,要求各支行网点坚守发展定位,深耕本土业务,夯实基础能力,提升经营发展与管理水平。总行实施等级行评定,以此作为重要管理手段之一,按“统一标准、动态管理”原则,对支行进行等级评定与分级管理。强化“三比”对标,要求各行通过与自身同期比、与行内兄弟单位比、与辖区同业比,争取每年自身有进步,在全行排名有提升,在辖区排名有进位。打造强有力基层队伍,通过总分行联动,一方面强化支行班子建设,努力培养班子后备队伍,确保支行发展的连续性与稳定性;同时,加强内部人员整体管理,提升支行队伍凝聚力、执行力、支撑力、冲击力。
聚焦“三金”融合发展,探索打造支行特色,全行协同提升品牌影响力。
该行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,坚定特色发展道路,稳步拓展基层经营机构,形成立足宁波、面向长三角的“一体两翼四地协同”发展格局。目前,已拥有宁波、上海、杭州、绍兴分行和资金运营中心5家分行级经营单位以及27家支行,设立科创金融部、航运金融部、普惠金融部、商贸金融部、汽车金融部、供应链金融部等诸多特色经营团队。各家支行也都深耕辖区,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,结合自身经营特长,打造发展特色和品牌形象。尤其深入贯彻执行总行“三金”融合发展策略,努力做实园区金融、做大供应链金融、做稳科创金融,建设特色支行和特色团队。
绍兴区域某新设支行以园区金融为主要突破口,通过聚焦中小微企业客群,深入推进“园区金融+”业务发展,依托园区集聚效应,以精细化服务和创新模式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对接园区管委会,获取“优质出口企业”“智能制造重点企业”等名单,实施网格化深耕,按“一园一策”划分责任区,客户经理包干到户,挖掘设备升级、供应链融资等需求,破解抵押难题,创设订单、税单、水电单“三单”授信模型,并结合租金、用电量、纳税额核定授信。同时整合“金融政策+政务对接”,在电商园举办跨境结算专场,协助企业对接海关、税务办理手续,形成“政策咨询-融资落地-政务协办”闭环,提供“一站式”综合金融服务体验。
宁波区域某支行将供应链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、拓展客户群体、加强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,在总分行协同配合推动下,有效结合自身资源禀赋,支持本地实体经济发展,先后推动轨道交通、电商城等项目落地。在具体项目落地过程中,支行团队协同总分行产品队伍和风控队伍,通过核心企业调查、链属客户座谈等方式,深入调查了解客户的行业地位、生产情况、财务情况、结算账期、结算方式、客群规模、客群区域、客户性质、历史合作、额度需求、期限需求、模式需求、风险缓释等各维度情况。并以此为基础,挖掘客户“痛点”,为营销促成和方案设计打下良好基础,推动“三金”战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效果。
基于“332N”科技赋能,精心打磨核心产品,全程优化提升综合服务力。
该行坚守城商行“三服务”宗旨定位,围绕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深化改革推动和创新驱动,设立创新管理委员会,通过流程优化和科技赋能等方式,不断打磨创新“通”“贷”等产品,形成综合服务方案,解决客户“痛点”和“难点”。譬如,为落实助企纾困政策,在科技支持下以最短时限发放全市首单“薪资保”和第二批首单“薪资贷”。在科创金融领域,形成“融才通”“助创通”“投贷合作”“知识产权质押”等专属产品。普惠金融领域,提供“惠众通”“立业通”等产品。在绿色金融领域,创新能源合同项下“能效通”等产品。物流金融领域,提供“交运通”“好运通”等服务。数字金融领域,构建全行一体化互联互通的332N科技架构,夯实高质量客户服务和银行转型发展的数字底座。
做大供应链金融是“三金”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该行持续加力产品创新。近年来,主要是聚焦“园区金融+供应链”,推广订单融资池、多级流转等特色产品,全面涵盖应收、预付、存货类三大类15个全谱系产品体系,有效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与科技支撑。譬如,“融车通”产品发布以来成效初显,增强了汽车融资业务竞争力。其中,系统支撑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力,2024年重点强化“一大一小”系统建设。大型供应链系统,发布与核心企业平台的对接标准与时效承诺,成功对接省药械、双胞胎等项目。小型供应链系统打造通商标准,以应收类订单融资为突破口建设“心e链”平台,提升企业服务粘性。与仓储运输方进行系统对接,从上游预付款采购到下游销售回收应收账款,债项管理全程参与其中,形成了“预付+存货+应收”的全流程管控方案,实现资金流、物流、单据传递的实时监控,适应了高转速高周转的行业特点,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创新风控建模方式、实现自动化审批是核心关键。为支持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化建设,解决供应链群方案业务存在的业务种类多、建模效率低、审批标准不统一、依赖专家经验判断、缺乏有效风险数据穿透等问题,促进战略业务高质量发展,该行积极探索供应链数字风控创新,采用“1+N”建模方式,充分应用外部数据与核心企业场景数据,提升风控质效。完成相关供应链小微业务贷前风控模型、自动放款模型投产上线,实现相关业务线上化全自动审批。通过模型技术应用,支持业务授信与放款全自动,简化客户申贷操作全流程,有效满足客户融资需求。

下载专区


